相关链接

首页 >> 新闻中心 >> 正文

范公读书台话古今

时间: 2014-08-01作者: 何 俊来源: 中国法院网

    范仲淹的读书台,昔为滨湖地区胜景。唐宋年间,洞庭湖水域广阔,依傍湖南省安乡县鹳港鲸湖的书台和古渡,呈现着“白鹤横江点如雪,苍鲸喷水若添湖”的洞庭秀色。
  少年时代的范仲淹,曾随后父朱文翰来过岳州邻近的湖南省安乡县。就在这个滨湖小县,他的脑海深深刻下了洞庭的水色天光。没有想到四、五十年之后,这壮丽风光滋润了他那篇名垂千古的《岳阳楼记》。
  明隆庆刻本《岳州府志》、《直隶澧州志》都载有吟诵“文正公读书堂”的词赋。明代孙斯亿的《范文正公祠》云:“小范书堂古渡前,石炉朝暮袅寒烟,映阶枫叶红如火,绕岩芦花自似绵。”由此可见,范仲淹读书台的环境是何等僻静清幽了。
  往事近千年,这位中华人杰的书台遗迹尚存么?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,湖南省安乡县成了长江洪水入潮的走廊,湖州雍高,水聚垸淹,苍海桑田,数十年间有可能面貌全非。如今,笔者漫步鲸湖渡口,书院洲头,听县考古工作者老冯讲述:兴国观遗址已埋没在古渡堤边沙难之下,每年二月水浅滩干,这个道观﹙书台﹚的一角还隐约可见。
  从兴国观出土的残碑上,考古家发现过书台的蛛丝马迹。范仲淹少时的书舍在兴国观东侧,窗前野菊朵朵,每当“骤雨来集,叮咚有声”,谓之“书台夜雨”,富有诗的情致。兴国观有个司马老道士,看到范仲淹年少志大,苦读不懈,便热情照料,夏日伴着纳凉,冬日围炉讲古,陪着范仲淹度过了五年的读书时光。
  俳徊在范公书台遗址,笔者的思绪迈进了幽远的年代。范仲淹的“安乡之旅”,萌生了他忧乐天下,大济苍生的志向么?“少时的记忆,石上的雕刻”,洞庭水乡的风情,田父、农妇的劳作,给少年时代的范仲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。那时,每逢插秧季节,耸立高阜之上的兴国观内,会听到芦洲边楚人“咏也呵”、“咏也呵”的田歌,哥声里还夹有擂鼓之声。就在这时,范仲淹合上书本,坐上了小船过渡,好奇地爬上苇岸,竟看到一幕新奇的景象:新媳妇、小姑姑,以至于老婆婆都下到田间,她们头裹白帕,腰束青裙,灵巧的手儿赛插秧如织布的梭子一般。瞧着瞧着,他从心里生发出无限感慨,这些洞庭乡民多么矫健,又多么专于农事,女子似比男儿更有膂力呢!……
  浦市依渔火,江场面傍蜃楼。兴国观西北角靠近鲸湖渡。传说那里有位丐仙,有时凌晨拂开河水,领着渔翁、田父过渡。范仲淹晨读之前,伫立高丘之上,凝视叶叶扁舟,出没波谷浪峰之前;夜晚,他心向渡口,瞅着忽明忽灭的渔火,似乎见着头戴斗笠蓑衣的渔翁畏缩船头,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吧?这种水乡独有的体验,就是这位“济世良相”几十年后撰写的《江上渔者》的胚芽么?
  无疑,这给后人留下了思考天地。
  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”春夏之交,湖南省安乡县这个“千湖之县”会呈现一派似乎唾手可得的富庶。范仲淹会走出书斋,到兴国观前散步,乘兴登临高岗,远眺“洞庭峭壁”(黄山头);俯视县城闾里,目送白浪直下洞庭,浩然之气会油然而生。再看那湖柳含烟处,碧海银波,稻浪千重,心中欢喜。可是好景不长,洞庭潮涨,水溢四方。范仲淹那时看到了什么呢?忽然汪洋一片,连安乡县城也变成了“蛟宫”,官儿躲到艨船上享福去了,而黎民百姓呢,大水里挣扎,或乞讨哀嚎。范仲淹再也不能平心静气地坐在书斋,吟诵屈原的“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”的千古绝唱了。人世间的千差万别,又给予这位不平则鸣、声闻于天的“人间鹤”以最初的激励……”
  尽管时光已逝千年,但这白鹤横江的鲸湖古渡,美丽的书院洲头,至今仍留传着范文正公少时砺志苦读的故事。人们传颂着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”的赞歌。
  凭吊忠魂,追思先贤,笔者顿生无限敬仰之情;眼观古渡吊车凌空,钻机击江,又喜上眉梢。试看今日之华夏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的现代仁人志士多矣!就在这书台人侧,鲸湖古渡之畔,云集着昨天战荆江、治洞庭、建电站、擒旱魔的勇士,他们不也是胸怀先忧而乐的仁人志士吗?己经兴建了西连武陵胜景、北通荆州古城的湖南省安乡大桥,还有常岳高速公路的开通等,他们将洞庭粮仓建成一个花团锦簇世界的壮举,不也焕发着先贤精神的光彩吗?
 (作者单位:湖南省安乡县人民法院 )